新闻动态

网上展厅

所在位置:首页-网上展厅

山河为卷,文明作墨,在历史的经纬中读懂中国

  • 发布时间:2025-07-22 09:56:47
  • |
  • 作者:利州区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54次

古人云: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” 当脚步暂歇时,书页间的山河便成了丈量文明的另一种方式。在 “华夏图志主题周”,我们以文字为舟,邀您驶入历史的长河 —— 从黄河岸边的民生百态,到近代中国的思想激荡;从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剪影,到漫画笔触里的地理脉络,每一页都是文明的密码,每一行都是时光的注脚。

培根曾说:“读史使人明智。” 阅读,让我们得以站在历史的肩头,看清华夏文明的基因图谱:是《吾国与吾民》中流淌的民族风骨,是《华夏图志》里镌刻的山河魂魄,更是无数先贤在《理想的国度》中勾勒的精神家园。当我们在文字中触摸文明的温度,便会懂得:所谓中国,不仅是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更是五千年岁月沉淀的智慧与韧性。

打开书页,让历史的经纬织就认知的坐标,在墨香中读懂这片土地的过去、现在与未来。

 微信图片_20250725095120.jpg?v=1755925842692微信图片_20250725095124.png?v=1755925842692

史学泰斗蒋廷黻以近代化进程为经纬,剖开“三千年未有之变局”下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之路,提出“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、教育、经济,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,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”。书中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,至今仍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标杆范本,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。

 微信图片_20250725095126.jpg?v=1755925842692微信图片_20250725095128.png?v=1755925842692

文学大师林语堂以哲人睿智解构国民性,用幽默笔触勾勒中华文明的灵魂肖像。这部东西方文化对话的经典,既呈现中国人特有的处世智慧与生活美学,又通过与西方社会的对照,叩问人类文明的共性。

 微信图片_20250725095132.jpg?v=1755925842692微信图片_20250725095134.png?v=1755925842692

著名社会学家曹锦清以脚步丈量中原大地,用田野笔记书写转型期中国乡村的真实图景。这部实证力作记录土地承包制后农民与土地、市场、宗族的命运纠葛,形成跨越世纪的“三农”变迁对照,成为观察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重要参考。

 微信图片_20250725095136.jpg?v=1755925842692微信图片_20250725095138.png?v=1755925842692

本书收录了1891年至1911年法国《小日报》《小巴黎人报》所刊彩色石印画,定格晚清重大历史现场。这些资料填补了早期中国影像史、近代中国印刷与出版史上的缺失,更以“他者”视角解构历史叙事,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背景解读。

 微信图片_20250725095141.jpg?v=1755925842692微信图片_20250725095143.png?v=1755925842692

本书以商队笔记为线索,还原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景观,构建起一部图文互证的“中西交流史”。这些跨越重洋的视觉记忆,既是文明互鉴的珍贵切片,更是理解近代中西关系的重要密码。

 微信图片_20250725095145.jpg?v=1755925842692微信图片_20250725095147.png?v=1755925842692

本书是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专著。在古代中国,没有真正意义上“国家”的概念,而传统的天下一家的观念一直是主要的观念形态。在晚清时期,中国逐渐从封闭的国家转变为现代民族独立的国家。本书介绍了近代中国“国家”观念的形成、意义以及发展历程,通过对近代中国主要的思想大家留下的浩瀚思想遗产资料进行爬梳,清晰地展现出作为概念的“国家”的发展与内涵,勾勒出传统文化观念中的“理想的国度”的蓝图。

友情链接 利州区人民政府网 四川省公共图书馆 数字资源共享平台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四川省图书馆 广元市图书馆 成都图书馆 南充市图书馆